TWh時代,動力電池行業面臨著“質”與“量”的兩大挑戰。大規模擴產的同時,動力電池缺陷率從ppm(百萬分之一)級別向ppb(十億分之一)級別提升,這對復雜生產的出品穩定性、一致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緊跟行業的步伐,鋰電設備不斷革新。其中,機器人憑借高柔性、高標準、高效率優勢,成為動力電池行業亮眼的“新角色”。
機器人在鋰電行業的應用高速增長,面向鋰電的“藍?!?,一批機器人企業也在為適應行業多元化的生產要求而不斷進階升級。從政策扶持到市場驅動,動力電池的浪潮持續“席卷”產業鏈上下游。
動力電池生產環節、分支錯綜復雜,而行業一路高歌猛進,呼吁著靈活性與應變能力更強、產品生產周期更短、設備利用率與員工勞動生產率更高的柔性制造模式。
大浪淘沙,機器人站在鋰電的巨浪下。GGII數據顯示,在鋰電行業,2021年移動機器人(主要用于物料轉運或者倉儲物流)的銷量為6839臺,同比增速達83.84%;工業機器人(這里主要統計六軸和SCARA機器人,主要用于焊接、打磨、上下料等產線生產)銷量1.97萬臺,同比增長98.18%。其中六軸機器人9255臺,同比增長102.61%;SCARA機器人10490 臺,同比增長94.44%。
對于機器人廠商而言,身處汽車、3C的江湖混戰中已久,面對鋰電的“藍海”,如何順勢布局,擁抱鋰電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與變化,將決定新周期的去留與沉浮。反映到設備端,如何在龐大的鋰電生產鏈條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,成為機器人在鋰電行業生長的底層邏輯。
從目前機器人的應用現狀來看,前段工藝機器人的應用機會較小,基本由專機設備完成,機器人的切入點主要集中在中后段工藝環節,其中包括電芯裝配、檢測、電池組裝等環節,涉及卷繞、包裝、檢測、入殼、化成分容、PACK等工藝。
據了解,目前超過75%的電芯、模組組裝等工藝環節,正在使用工業機器人,未來增量空間仍充滿想象。
聲明:本文轉載自網絡,內容僅供參考,如有侵權,請聯系蒲迅電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