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了芯片外,中國在工業機器人領域,也同樣受制于人。
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被外資壟斷
工業機器人一直被視作制造業發展的命脈,有著“工業之魂”之稱。
隨著制造業逐漸轉型升級進入智能化時代,工業機器人的重要性越發凸顯。
而中國雖然自2013年起就是全球工業機器人第一大市場,但實際上,70%的工業機器人市場都被外資企業壟斷。
在某些高端工業機器人領域,以日本FANUC為首的四大國際巨頭,所占市場份額甚至超過90%。
不僅如此,在工業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方面,中國企業也存在明顯短板。
相關數據顯示,目前國內約85%的減速器市場,70%的伺服電機、超80%的控制器市場,都被外資把控,在高端產品線方面,中國幾乎全面失守。
從以上羅列的數據來看,中國雖然是工業大國、制造大國,但卻算不上工業強國、制造強國。
在工業機器人領域,中國面臨的卡脖子現象,甚至比芯片更嚴重。
中國企業奮力追趕,埃斯頓崛起
隨著新能源汽車、高新電子等新產業的快速發展,國內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將不斷擴大。
根據中投產業研究院發布的《2021-2025年中國機器人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》可知,到2025年,國內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463億元。
隨著工業機器人重要性愈發凸顯,以及市場規模不斷擴大,國產替代勢在必行。
近年來,中國涌現出不少工業機器人廠商,奮力追趕外資企業誓要打破外資壟斷,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莫過于埃斯頓。
公開資料顯示,埃斯頓于2011年正式宣布進入工業機器人領域。經過多年的發展,埃斯頓已經成為我國工業機器人的代表企業之一。
在2020年度中國工業機器人整體市場排名中,埃斯頓排名全球第8。
在MIR發布的《2021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年度報告》中,埃斯頓的工業機器人出貨量,在內資企業中排第一,是唯一進入前十的國產工業機器人企業。
埃斯頓崛起的背后,是收購與自研的并行
根據埃斯頓方面的說法,自2011年進入機器人領域以來,公司一直堅持產品的自主研發與創新,持續多年保持占銷售收入10%左右的研發投入。
持續的高額研發投入,不僅讓埃斯頓始終保持技術創新領先優勢,還提高了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化率。
數據顯示,目前埃斯頓機器人核心零部件,已經達到80%左右的國產化率,這讓埃斯頓在成本、品牌等方面更具優勢。
另外,埃斯頓還通過不斷地收購,形成全產業鏈布局,擴大市場份額。
資料介紹,僅在2016-2017年兩年間,埃斯頓就將7家工業機器人公司收入囊中。
在2019年,埃斯頓又著手收購全球焊接機器人龍頭——Cloos,使得公司在焊接工藝上躍進全球第一梯隊。
基于這些收購,埃斯頓切入不少工業機器人的細分領域,同時也掌握了大量的專利技術,并逐漸轉變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。
據筆者了解,埃斯頓是我國唯一打通全產業鏈優勢的工業機器人制造商。
憑借著種種優勢,在2020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頭部廠商頹勢難挽的背景下,埃斯頓卻呈逆勢增長,進而帶來了不錯的營收業績。
在2020年,埃斯頓成功實現25.1億元的總營收,歸母凈利潤達到1.28億元,同比增長133.49%。
考慮到中國機器人市場空間巨大,未來幾年,埃斯頓機器人有望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勢頭。
聲明: 本網站所發布文章,均來自于互聯網,不代表本站觀點,如有侵權,請聯系刪除1842804118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