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的相關數據顯示,搭載鋰電池的電動自行車產量占比已經超過了50%以上,而業界比較統一的認知是2021年電動車鋰電化的比例將達到70%左右。從這個角度來說,電動車鋰電化風口所帶來的機遇,或許將占據整個電動車新國標大換購的一大半,不僅是整個電動車行業必爭的肥肉,也讓不少外域巨頭垂涎不已,并且在2020年紛紛披甲進軍。
但電動車鋰電化浪潮的涌動之下,并非“連豬都能飛”,也潛藏著不少需要注意的暗礁。尤其對經銷商而言,更要小心謹慎。
據了解,目前跟電動車用鋰電池相關的標準主要有兩個:一個是2019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GB/T 36972-2018《電動自行車用鋰離子蓄電池》國家標準,另一個是2021年1月1日即將實施的QB/T 5511-2020《電動自行車鋰電池充電器》行業標準。兩者都屬于推薦性標準,并非電動車新國標式的強制性標準。
在過去的兩年里,跨界進入電動車行業的鋰電池企業有很多,但主要都呈現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與心態。
2019年是鋰電池跨界的第一個高峰期,有很多不太知名的企業陸續開始進入電動車產業掘金。他們主要的模式就是“直達終端”,在全國各地展會頻繁亮相、舉行大大小小的終端招商會,用最快速、直接的方式提升自己的銷量和市場占有率,價格政策放個不停。
而比較知名的CATL、ATL、比亞迪、國軒等,在轉戰電動車行業的態度上則顯得謹慎許多。比如軟包鋰電全球第一的ATL,就單獨成立了子公司Poweramp(新能安),在持續調研電動車的使用需求特性的同時,也頻繁與雅迪、九號等公司合作研發電動車,讓不少業內人士都為之“著急”:在快節奏的電動車行業,這個效率是否還能吃上“熱飯”?
但通過這兩年的情況來看,前面那批追求快速變現的企業已經基本掃地出局,留下了一大堆售后爛攤子給經銷商收拾,而后面這些“慢工細活”的巨頭們,似乎已經逐漸找到了節奏。如果不出意外,2021年將會是鋰電巨頭們真正發力的元年。
2021年的價格戰,將會是電動車行業有史以來力度最大、范圍最廣、品類最全的一場戰爭。作為換購主力的電動自行車將成為價格戰的主戰區,這其中自然也就包括鋰電電動自行車。
據了解,目前終端銷售的鋰電電動自行車,基本上都是從整車企業通配出廠的。可以說,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整車廠所配備的鋰電池質量,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終端鋰電池的產品質量。
聲明: 本網站所發布文章,均來自于互聯網,不代表本站觀點,如有侵權,請聯系刪除(VX:pxebattery)
- 上一篇:能跑1000公里的蔚來固態電池來自寧德時代?寧德時代回應
- 下一篇: 鋰電池壽命短的原因